03 January, 2011. Guruji到訪Rishikesh,在Omkarananda Patanjala Yoga Kendra給在場所有人一場很有深度的演說。我才疏學淺的以目前僅能領略的程度,很粗劣的翻譯給一些沒辦法閱讀原文的人。如果能精通英文的人,還是建議連結到原文網站上去閱讀喔! 如果在文意上有錯誤也煩請不吝回應指正,謝謝。
--
你們各位都是靈性修煉者(sadhakas;
spiritual adepts),所以不要只是當一個練習者(abhyasis;
practitioners),這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區別。雖然帕坦加利的瑜珈經1.12,13都是用練習(abhyasa)這個字眼,但那是因為他想要讓人們可以習慣這個主題,但接著他也說我們不能永遠停留在練習者這個階段。我們必須要再更進一步到靈性的層面。一位靈性修煉者需要內在的練習法門(sadhana ; inner practice),外在的練習並不困難,但是要成為靈性修煉者卻需要費大的功夫,去達到內在練習給予我們的東西,而不是我們想要的東西。
當我們練習瑜珈,應該要檢視是否帶有覺察力,是否得到透徹的了解。例如:當我看著腳趾頭,應該問自己,看清楚了嗎? 意思是說,即便你看到指甲的形狀或裝飾,你的內在練習都是錯的。這叫做沒有覺察的覺察。所以要成為靈性修煉者,就需要洞察練習(shodhana kriya; searching practice)
內在練習就從洞察練習開始。首先,你必須要找尋什麼是應該要覺察的,你必須要看到並發現每一個覺察到的部分,是否真的是用意念與智慧去覺察的。沒有智慧,就稱不上是內在練習。醫學上說人體有16,000公里長的神經分布在人體,這我不相信,因為他們說血管約有96,000公里。皮膚上的每一個毛孔都是神經的末端,因此,假如有96,000公里長的血管,那麼必定也會有96,000公里長的神經中樞系統,不可能較短,假如較短,那表示是短路,那就是疾病。神經短路意味著疾病。
所以當我們練習,我們必須用一個開放的心來思考。哪裡是我專注的地方,哪裡不是? 哪裡是我覺察到的,哪裡沒有? 應該要覺察到身體末梢的地方,但意念沒有界限,同樣的,自性(Self)的邊界是身體。身體的主宰(Shariri; master of the body)是靈魂,而身體(sharira; the body)是靈魂的廟宇。靈魂必須看清身體的每一個細胞,讓自性可以安適在細胞中。這就是所謂的洞察練習。
假如洞察練習沒有效果,那麼下一步就要做淨化練習(shoshana
kriya; cleansing practice),是什麼原因使身體失去了自性與智慧,該如何做來清理身體的雜質,讓自性可以在身體內毫無阻礙的流動。
接下來就是美化練習(shobhana kriya;
beautifying practice),當洞察練習與淨化練習結合,意念就會變得正面而祥和。但請不要只是認為心很祥和,而要讓身體的每個部份都祥和,甚至每個皮膚毛孔都要感到祥和。這就是所謂的美化練習。如此,自性所及最末端的地方都可以達到正面與祥和的狀態。
接下來的狀態就是平靜練習(shamana kriya;
pacifying practice),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攤屍式或三摩地。攤屍式與三摩地的狀態是相同的。不要認為攤屍式只是躺下來,而是要觀察到自己的意念如同水的狀態,要在當中尋求平靜無波,所以攤屍式是讓自性能很平靜的存在於身體裡,即使身體有很多緊張,也能安適。這就是我所謂的內在練習法門(sadhana.)。
所以請在練習時觀察並自問,我是否覺察到所有的部分? 例如頭倒立時,是否覺察到自己是作用大腳趾而不是小腳趾? 你可以說所有腳趾都作用嗎? 這就是沒有覺知的內在練習,沒有智慧的練習。再來看肩立式,是作用小腳趾而不是大腳趾。 所有體味法都不同,但我們不知道差別在哪裡。所以只跟從意念或身體的指令,不是真正的靈性修煉。你可以稱它為體能運動。但如果開始產生覺知,自然就會引領自己走上靈性道路。 對我而言體位法是祈禱,因為我已經完全融入它。當我已經融會貫通,我是在投射(bhavana; reflection),而不是在做。投射的意思是你已經從動作者的角色變成一位觀察者。我的身體在做動作,但我的自性在觀察。如果你用這種方式練習,你將經驗到全然不同的轉化。
你們現在做的都很好,但不要滿足於此。把所做的視為一種激勵,在體內激發你們的智慧。智慧要在每分每秒鐘去激起,不要讓智慧睡著。讓智慧從皮膚表層到自性,從自性到表層,能合而為一。這種連結合一(union)就是瑜珈。不管你們現在處在什麼練習階段,你們都將可達到那個境界。
比方說,我們都在談論外在(bahiranga)、內在(antaranga)與最深層(antaratma)的靈性練習,但有多少人知道在瑜珈八支當中第一支,持戒(yama),包含非暴力(ahimsa)、真實(satya)、不偷盜(steya)、節制(brahmacharya)、不貪婪(parigrahaa yamaah),其中不傷害與真實是屬於外在的。因為暴力與說謊只有當你跟別人接觸時才會發生。如果只有獨自一人,就不會發生。
不偷盜與節制是內在的部分。這兩者是個別的,沒有目標對象,只在於自己。因此內在淨化是很重要的。然後不貪婪是最深層的。只有非暴力與真實是與外在連結,其他的都只有跟人的內心連結。同樣地,精進(niyama)當中的純淨(shauca)、知足(santosha)是外在的,刻苦修行(tapas)與研習真我(svadhyaya; self-study)是內在的。對神的敬仰奉獻( Ishvara pranidhana)則是最深層的。
同樣地,談論到體位法,你們都說要舒服的做體位法,這是不對的。瑜珈經2.46提到體位法是一種全然穩定、舒適的姿勢(sthira-sukham asanam),你們必須要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解讀這句話。瑜珈經2.47說能在展現體位法時達到不費力的費力時,才能達到完美,也才能夠達到無上存在的境界(Prayatna-shaithilya-ananta-samaapattibhyaam)。所以你們要持續盡最大的努力,來達到那個平靜的無上境界。這是外在的方法。
瑜珈經2.48接著說道,之後靈性修煉者就不會受到二元性的干擾(Tato dvandva-anabhighatah),這是提到內在的方法。當我在做體位法或調息法,我的意念不會動搖、波動。從瑜珈經2.46這句話”體位法是一種全然穩定、舒適的姿勢”來引述,就知道應該用不同方式解讀這句話,這樣意念才會在一種平穩,祥和的狀態。當身與心都達到平靜的狀態,就不會再有波動了。這是最深層的靈性修煉。
調息法也相似,我可以再繼續解釋下去,甚至禪定(dhyana),都可以區別外在跟內在。比方說帕坦加利在瑜珈經3.4,7稱專注(dharana)、禪定(dhyana)、三摩地(Samadhi)是內在整合(antaranga
samyama),但沒有人知道什麼是外在整合(bahiranga samyama)。
所以持戒、精進,是增進品德。體位法、調息法與收攝,是連結瑜珈的科學。因為科學研究只能在這個部分被執行。不要相信可以用科學去研究禪定,要能夠通徹了解一個已經進入三摩地狀態的人是不可能的。而體位法、調息法與收攝這些外在的整合則有可能用科學方式來研究。
這就是為什麼瑜珈結合藝術,科學與哲學。持戒與精進是一門藝術,體位法、調息法與收攝是一門科學,而禪定與三摩地是一門哲學。
接下來你們要了解人體分為肉體層(annamaya kosha;
skeleto-muscular body)、生理層(pranamaya kosha; physiological or
vital body)、心理層(manomaya kosha; mental body)、智性層(vijnanamaya kosha; discriminative intellectual body)以及喜悅的靈性層(anandamaya kosha;
blissful body),這是包裹靈魂的五個層面。在中間的心理層是由火元素(Tejas tattva)形成,地(prithivi
tattva)與水(ap-tattva)元素在一邊,而風(vayu tattva)與乙太(akasha tattva)元素則在另一邊,由心理層主控兩邊。所以當我們在練習時,要從心理層去衡量這四種元素的平衡。讓粗顯元素的地與水,以及精細元素的風與乙太達到平衡。若在練習中達到平衡,你們將經驗到一種”合一”的狀態,引領靈魂走向自由之門。
靈性層並不是靈魂的住所,事實上,它是意識(chittamaya
kosha)的住所,然後是法體層(dharmamaya kosha),接著才是靈魂的住所(atmakosha)。所以應該有七層,即便我們只知道五層。
當意識平靜,就可以安適於它的住所。瑜珈經1.2提及抑制意識的波動就是瑜珈(Yogash-chitta-vritti-nirodhah),接著瑜珈經1.3說真我安居在純潔的本性中。這就是靈性層,但它還是屬於心智層,而不是靈魂層。
panchabhautika
sharira是指由五種元素組成的身體,所以由乙太元素組成的靈性體還隸屬於這種身體,而靈魂就不包含在panchabhautika sharira之下,所以有七層,就有七種意識狀態。
要知道最後兩層是無法由五種元素做任何改變的,那是所謂的宇宙真我的知識(atma-jnana; knowledge of the Soul),當宇宙真我的知識與身體知識結合時,或簡言之,當本能與直覺結合,這就是瑜珈。
本能只會靈光閃現,但你不知道它何時發生,如果你們保持警覺,本能就會點燃靈魂之火,在那之前它不會允許靈魂之火被點亮。所以請警覺宇宙的物原本質(Prakriti; nature)何時會突然出現,我們稱之為地之母(Devi, Kundalini; 神性的力量)根據帕坦加利,kundalini就是宇宙的物原本質。
因此,本能來自宇宙的本質,而本能要靠自性來獲取,自性則必須要好好的利用它。瑜珈經2.23提及知覺者與被知覺者結合,是要讓知覺者找到宇宙真我本質(sva-svaami-shaktyoh svarupopalabdhihetuh
samyogah)。
即便到今日,我仍然每天練習六小時。記住,我完全不是一個不切實際的瑜珈士(yogi)。我站在這裡,就像火,意念是火元素(tejas tattva),火一直在我體內持續的燃燒著。持續的練習,帶著愛努力,在失敗中微笑。不要覺得孤獨或沮喪,接受失敗,把它視為另外一個促使你達到想要的境界的契機。所以在失敗中微笑,在成功中哭泣。不要視成功為一蹴可幾。
B.K.S Iyengar